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名家讲坛 >> 正文

陈炎教授论儒、墨、道、法系统

2012年12月03日  山东大学泰山学堂  阅读量:

 11月30日,泰山学堂第一期人文讲坛在中心校区举行。山东大学副校长兼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炎教授作了题为“论儒、墨、道、法系统”的专题讲座。彭实戈院士为陈炎教授颁发了泰山人文讲坛纪念证书。

陈炎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,在对先秦文化的研究中,他发现,儒、墨、道、法四大学派存在内在逻辑上的密切联系。他从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原则入手,将儒、墨、道、法四大学派置于一个共时的框架中,通过研究四大学派的八大代表人物——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、老子、庄子、孙子、墨子、韩非子——揭示四大学派所构成的整体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依存、相互补充、相互对立、相互转化的关系。

陈炎教授首先阐释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关于“礼”、“仁”的核心思想,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“内圣”与“外王”的双重内涵,“礼”是“仁”的外在行为,“仁”是“礼”的内在依据,这两个方面,分别被孟子和荀子所发挥。孟子“性善论”的主张深化了孔子关于“仁”的思想,即“内圣”的一面。相反,荀子“性恶论”的主张则发展了孔子关于“礼”的思想,即“外王”的一面。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对礼乐制度持怀疑及否定态度。他以“道”释“德”、“道法自然”的主张同样具有“内圣”与“外王”的双重内涵,顺应自然于内达到一种“无为”的境界,利用自然规律于外追求一种“无不为”的后果。这两方面分别被庄子及孙子得以发展。庄子主张勘破功名利禄、人伦情感、个体欲望,“游”于天地,获得精神上真正的自由,达到“至德”。孙子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家,但是将“道”在行兵作战上发挥得淋漓尽致,其辩证的思想应用在“术”的层面,发展出“诡道”一途。

陈炎教授认为,儒、道两家各有其“内圣”之学与“外王”之术,而且彼此之间又都有着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复杂关系。但是,无论在“内圣”的“仁”与“游”方面,还是在“外王”的“礼”与“术”方面,它们都不能实现直接转化,有赖于墨、法两家这一必要的环节。在血缘论与典章制度等方面,孟子同时继承了孔子的“仁爱”、“尊尊”与墨子的“兼爱”、“尚贤”,成为逻辑上的中介,实现着从儒至墨的过渡、沟通。同样,庄子也具有类似孟子的中间地位。庄子推崇“天籁”一说,沟通起墨子基于实用功利的“非乐”与老子欣赏的“大音稀声”。墨子“明鬼”、“天志”的思想也在客观上构成了儒、墨、道之间更大范围的联系。法家代表韩非子在坚持“性恶论”的基础上发展出超越宗法血缘的外在规范,在其“无不为”的处事手段上,通向孙子之路,联结起儒、道两家。他不仅把荀子的“性恶论”和孙子的军事谋略揉合为法、术、势三位一体的哲学,而且也在两人的影戏下彻底贯彻了唯物论和无神论。

通过对四大学派、八大代表人物的分析,陈炎教授总结出一个孔—孟—墨—庄—老—孙—韩—荀—孔的共时性的网络系统,并以此系统阐发了各大学派、代表人物在物质与精神、“内圣”与“外王”、社会与自然、个体与社会、自然与伦理、出世与入世等方面的异同,还以此区分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。

陈炎教授形象生动、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,赢得了同学们多次经久不息的掌声。此次讲座在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,还让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了文理相通的内涵,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

泰山学堂副院长吴臻主持报告,泰山学堂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。

 

 

 

下一条:“泰山名家讲坛”开讲 -- 科学与艺术:大道至简,大美天成

关闭

最新添加
热门阅读